中央定调2023年经济,经济大省准备好了吗?_新浪新闻_10元投资彩票赚钱平台 怎么设置软件安装位置?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 孙庭阳│北京报道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极其强烈的信号:奋力拼经济!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亟须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
新的增长引擎在哪里?
从区域看,“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7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在此前后,多次重要会议均强调,经济大省要发挥关键作用。
从产业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作为经济发展优等生,沿海经济大省在培育新增长引擎方面已经走在前列。
12月8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要突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11月24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调研时强调,要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更好发挥企业龙头带动和高端产业引领作用,推动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11月29日,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指出,坚守实体经济,坚持把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
创新潮涌,活力迸发。站在新起点之上,中国经济向未来,再出发。
11月21日,工信部、发改委、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多次点名经济大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工业大省、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力争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为稳定全国工业经济挑大梁”“东部工业大省要主动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并分析称,东部工业大省产业基础好、市场规模大、外资外贸占比高、带动性强,要勇挑大梁,推动工业经济加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多作贡献。
2021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前5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加上同样沿海的福建,这6个省份的合计值相当于全国的46%。以下以这六个“沿海经济大省”为主要分析对象。
沿海经济大省拥有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62%,拥有制造业法人数相当于全国60%,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40%以上,近5年新成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企业数量相当于全国49%,知识产权数量相当于全国57%。
当前,新冠疫情持续,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前三季度,山东、广东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30%,分别达34.1%、35%,浙江、江苏则分别达17.8%和14.9%。
福建前三季度GDP增速为5.2%,在全国排名第2位。
作为经济发展优等生,沿海经济大省缘何得以稳住大盘,尤其是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上保持高增长?
经济大省角力高端制造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是沿海经济大省共同的经验,但各省份又各有各的绝招。
今年前三季度GDP前4名省份,均是沿海经济大省,从高到低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这4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相当于全国整体的34.5%,加上上海和福建,达到43%。2021年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已经是全国GDP前4省份。广东和江苏是冠亚军,两省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GDP的10.54%和10.19%,在31个省份中,仅有广东和江苏超过10%。
国家统计局公布各省份的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数量,2021年数量前4名的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加上福建和上海,沿海经济大省的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占全国整体的60.1%。从2015年开始,这个比例一直稳定在60%以上。
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以制造业立省的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统计局称,前三季度包括制造业的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7.2%,比去年同期多了12.8个百分点。新动能加快蓄积,工业经济中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比提高。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4%。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4.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仍处于高位,增长35%,快于制造业投资。
在广东省委举办的“中国这十年·广东”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介绍,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3年居全国第一。市场主体总量达1526万户、占全国1/10。广东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2021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超3800亿元,占GDP比重3.1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王伟中说,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高起点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省内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5万亿元、占全国1/8,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7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数字经济规模达5.9万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江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领先
2021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全国最高,地区生产总值11.64万亿元,约合1.8万亿美元,相当于韩国的经济总量。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80%以上。
在“中国这十年·江苏”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介绍,2021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4.2万亿元,占全国的13.4%。江苏的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特钢材料、品牌服装、轨道交通装备等7条产业链迈入国际中高端水平。规模超千亿的龙头骨干企业数量达1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江浙不分家。浙江多项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关的指标居全国首位。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中国这十年·浙江”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GDP占比48.6%,居全国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数全国第一。
山东“四新”经济占比超三成;福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据半壁江山
山东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分别是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潍坊市动力装备集群。山东“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比2021年达到31.7%,4年提升10个百分点。
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重点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基地。
今年前三季度,福建GDP增幅5.2%,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二。按照绝对值排名,在第7名。比2021年又前进了1名。
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中国这十年·福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达4.88万亿元,与2012年的全国第11位相比,提升到第8位;福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744亿元,是财政净上缴省份;实体经济成为福建发展的鲜明特色,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2%,比全国高6.8个百分点,超千亿产业集群达21个。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超2.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6%。
上海:逐步成为硬科技输出地
上海的硬科技实力在沿海经济大省有其独特地位,已逐步成为硬科技输出地。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10元投资彩票赚钱平台
数据显示,上海向长三角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32.5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84.82亿元,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达7.4%。放在全球范围,根据2019年至2021年多个全球权威机构发布的排名,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处于全球第8位至第15位。
在4个直辖市中,上海GDP多年居于首位。上海市集成电路集群、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3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样在直辖市中居于首位。
新增长引擎轰鸣
作为经济发展优等生,沿海经济大省在培育新增长引擎方面已经走在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不同的数据从不同的方面表明:沿海经济大省的新引擎动力轰鸣。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沿海经济大省新注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企业数量相当于全国49%;知识产权数量相当于全国57%。
沿海经济大省占据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超60%
1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名单。不夸张地说,这可以被视为一份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详单。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据公开报道,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先后组织开展3轮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共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决赛中胜出。
行业领域方面,45个国家级集群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从区域分布来看,这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布在19个省份,沿海经济大省共部署了28个集群,占比超60%。其中,江苏拥有10个,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产业覆盖软件信息、船舶、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广东排名第二,共7个,包括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等;浙江、上海、山东分别为4个、3个、3个。
不过,同为沿海经济大省,福建这次入选的集群较少,只有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中部的湖南,拥有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等四大集群。
经济大省包揽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前3名
11月22日,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介绍,科创板专注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市场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截至今年12月3日,科创板已上市489家科创企业,IPO融资额超7392亿元,占同期境内A股市场首发融资总额的40%以上,总市值超6万亿元。
蔡建春称,科创板今年前三季度共计实现营业收入7822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归母净利润891亿元,同比增长25%,均显著领先其他板块。
从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分布情况来看,截至今年12月3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全部是六大行业内的公司。上市公司数量前3名省份分别是江苏93家、上海78家、广东76家。浙江和山东排在第5名和第6名,分别是41家和21家。不过,同处沿海的福建则只有8家,不及安徽、四川,甚至赶不上中部的湖南、陕西。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创新,新引擎怎么培育出来?
新引擎的原动力来自哪里?创新驱动发展,而基础研究则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有研究机构指出,美国近25年的经济增长,50%以上归功于以基础研究为动力的研究和开发。
据“十四五”规划,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时也称大科学装置,是解决重点产业“卡脖子”问题、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必争之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月26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志华介绍,我国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十四五”期间,拟新建20个左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溢出效应大幅提升,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成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沿海经济大省发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从0到1”“从1到多”,基础研究点燃了新引擎,沿海经济大省之所以能在新引擎方面勇立潮头,根源也在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在这一领域,北京之外,上海拥有明显优势,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遥遥领先。2021年,上海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目标是,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力争在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和科学发现新高地。
当然,其他沿海经济大省正奋起直追,纷纷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实现突破。
2021年,山东有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历史性突破。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则是广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零的突破。
2020年2月,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杭州开建,这是浙江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2021年底,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泉州站建设启动,标志着福建省首个大科学装置落地。
近两年,江苏全面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实验装置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也是其零的突破。
吴政隆介绍,江苏布局建设了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锻造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国之重器”。这些年江苏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数和成果数,均居全国首位。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成为产业创新的第一动力
科研成果并不只停留在实验室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成为产业创新的第一动力。上海光源是中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看起来与产业应用颇为遥远,实际上却支撑着从凝聚态物理到生命科学的各种新兴领域。泽布替尼是第一个在美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其研制过程中所有分子结合的结构数据就来自上海光源。
据新华社报道,9月26日,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获批上市。国家药监局表示,这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国产化又迈出一步。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研制首席科学家、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说:“我们立项之初的目标就是研发出能够临床应用的产品,而不是一个‘纪念品’。”
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迄今为止已建成的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
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射频四极加速器技术突破,2020年8月,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可用于癌症治疗研究。这为我国医用BNCT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有望为肿瘤治疗带来重要技术革新。
王贻芳说,通过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员首次获得了多种型号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叶片、单晶叶片、3D打印叶片在不同工艺、不同服役状况下的内部应力数据,填补了国内深10元投资彩票赚钱平台层高精度应力测试与评价的空白,支撑解决国产叶片的材料设计、制备和加工工艺,破解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叶片的“卡脖子”难题。
王贻芳认为,近年来,有关部门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加快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显著提升了这些国家创新高地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链式效应”裂变式发展
福建宁德,曾被称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也曾是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如今,宁德已经成为福建新增长极。
宁德的崛起,淋漓尽致地彰显出产业龙头的带动与集聚作用。2011年,宁德时代落户于此,此后10余年间,宁德逐步形成全球领先的锂电产业集群。数据显示,2021年,宁德市锂电产业链规上企业41家,完成产值1580亿元,增加值增长92.1%。2022年前三季度,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9%。
在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名列其中,成为福建省唯一入围的集群。
11月25日,在山东青岛,总投资81.7亿元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正式量产。当地媒体称,自从该项目2021年8月签约后,“链式效应”随即释放,上下游配套企业纷纷上门。
从链主企业到产业链,再到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裂变”式集群发展,已经成为沿海经济大省共同的打法。
浙江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强化链条式培育,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实施强链补链固链项目60项以上。强化集群式发展,培育“新星”产业群20个左右,积极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江苏拥有多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雄踞全国榜首。多年来,江苏制造业规模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表示,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江苏的做法之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打造一批万亿元级、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左右,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据江苏省工信厅统计,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全省制造业比重接近70%,其中6个集群综合实力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截至2021年底,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达4万亿元左右,约占全省GDP的1/3;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先进材料产业崛起,目前广东已有7个产业集群达到万亿元级。
山东提出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其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打造形成6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以上在全国竞争力领先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面对外围的供给冲击,拥有完整且强大供应链体系的产业集群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加强大。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认为,在1—3小时车程半径内形成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70%以上的零部件和中间品的集群化生产基地,不仅可以使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实现有机整合,避免行业内的供需错配,使供给更加精准有效,还能通过产业链条上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良性竞争,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实现产业能级的快速跃升。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这种集群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补齐共性技术创新等短板,形成核心竞争力。
谈及轨道交通装备集群的优势,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曾形象地说:“在株洲,喝一盏茶的工夫,可以把制造一台机车的上万个零件,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集齐。”
据湖南株洲市工信局介绍,株洲建成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产业集群规模超1400亿元,集聚上下游企业近400家,本地综合配套率超过80%,构建了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今年9月,广东颁布了《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实施方案》,目标是建立安全可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配套体系,提高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浙江省先进制造业投资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聚焦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加快推进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建设,紧盯标志性产业链断链弱链环节,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招引落地产业链强链补链项目500项以上。
经济大省是专精特新“小巨人”诞生的沃土
作为“链主”的龙头企业备受外界关注,而产业集群中往往还聚集大量“一米宽做到百米深”的专精特新企业,是强链补链固链的生力军。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认为,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涌现,有望成为“明日之星”。在全国范围内,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保链稳链的重要载体。
实际上,在《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中央文件中也不难发现,我国重点扶持的对象是那些在工业“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领域以及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中,能够发挥“补短板”和“锻长板”作用的专精特新企业。
沿海经济大省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强劲,是其产业集群动力澎湃的内在因素。
9月19日,工信部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中公布,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通过4328家,数量接近前3批认定通过家数之和。
天眼查《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专精特新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注册地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且多集中于沿海经济大省,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产业基础更好的经济大省是“小巨人”聚集的主要省份。
从公示名单来看,浙江省(含宁波市101家)有603家公司上榜,稳居榜首,广东省(含深圳市276家)以448家企业位居第二,江苏省425家位列第三。山东省402家(含青岛市54家)位列第四,上海245家。相对而言,福建专精特新数量较少,仅133家,6省市合计2256家,占全国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总量的一半以上。
“这些区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专精特新企业对于提升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挥着积极作用。”天眼查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陈倞说。
值得注意的是,沿海经济大省第四批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在新的增长引擎。如广州入围的55家小巨人企业,大多属于现代高端装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东莞31家新入围的企业中,超过60%的产业聚焦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研发。珠海共有33家“小巨人”企业,覆盖生物医药与健康、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多个产业。
天眼查报告显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融资活跃,受到资本追捧,超过42%的企业发生过融资事件。分区域来看,企业融资活动在京沪、江浙地区更加活跃。企业获得融资最多的省份是浙江省,共有246家,北京市234家排名第二,广东省以232家位列第三。江苏省(227家)、上海市(142家)、湖北省(113家)、山东省(104家)紧随其后;从融资活跃度来看,北京(70.06%)和上海(57.96%)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活跃度明显更高。
锻长板、补短板,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同点燃了新的增长引擎。例如常州市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10余年前从零起步,如今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这里,有企业主导全球首个生物纳米磁珠国际标准,有企业掌握氮化镓这一第三代半导体核心关键材料,由此实现我国车规级功率芯片研发取得突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前行;也有企业自主研发的石墨烯导热膜实现量产,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填补国内石墨烯高导热性应用产业化空白。还有众多企业深耕研发,突破多项关键瓶颈技术,在全球细分市场取得主导地位。
这些能在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秘密武器——“专利信息”。天眼查数据显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性强,研发投入高,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10.4%,平均拥有I类知识产权16项、发明专利14项。
着眼未来,从广东到山东,沿海经济大省均密集出台支持新增长引擎发展的政策,既注重发挥龙头企业“链主”引领作用,也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攻坚助攻,共同做强做深做透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又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玉